赋能现代农业、完善产业融合、建设美丽乡村,政协委员聚焦乡村振兴提出针对性建议

admin 36 0

  // 编者按

  NOCITCE

  5月17日举行的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指出,要充分凸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更好彰显特色、把握规模、促进融合,在各具特色、各美其美中实现城乡发展的相互赋能、相得益彰,走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要用好上海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现代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要更好引导农民依靠劳动致富,依靠产业振兴开辟广阔渠道,大力发展、切实管好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获得更多发展红利。对于超大城市发展而言,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提高农村生活品质,把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到新水平?部分上海市政协委员和区政协委员接受了本报专访,围绕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建言。

  ■ 黄勇平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 童继生 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界召集人、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王训国 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

  ■ 汤东英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科委战略规划处处长

  ■ 龚继明 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

  ■ 陈薇 上海市政协委员,奉贤区生态养殖服务中心主任助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杨志英 奉贤区政协委员,奉浦街道财经办主任

  支持国企整合资源 精准参与乡村振兴

  记者:近年来,上海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50多家市属国有企业主动对接,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合作,通过“输血式”帮扶、“造血式”互惠、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等,形成了示范村建设型、农商对接型、公共服务建设型、涉农金融服务型等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式。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工作,持续强化农村综合帮扶,助力提升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童继生:2023年,上海将推动更多政策、资源和力量向乡村倾斜,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强特色风貌塑造和乡村产业培育,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促进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

  在上海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三个误区:观念上有误区。长期以来有种观念,即农业与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无关。其实,上海郊区面积占上海陆域总面积的80%左右,农村土地资源要素丰富。而乡村振兴中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新业态发展缺乏差异化、特色化,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资本投入有误区。缺乏专业深度研究,资本往往以粗放、简单、零星的方式投入,阻碍发展后劲。乡村振兴主体认知有误区。为什么要振兴?谁来振兴?怎么振兴?实现农业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必须要有市场主体介入、农民农村的介入。

  如何加快上海乡村振兴工作力度和进度,形成特色?有三点建议:

  制定财税、投资、资金、人才等经济发展关键要素的专门政策。鼓励地方国企对标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标准和目标,在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上进行规模性投入,实现农业、农村、农机、农技等跨越式发展,把传统农业第一产业变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农业。

  以崇明为试点,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为起点,抓住崇明本地独一无二的藏红花及蔬菜、水产品等农作物,进行科技性、工业化、产业性规模投入,再辅之以金融及资本市场的工具支持。在种子、种植、土壤、农机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要学习发达国家发达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经验,不是只简单地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更不能以为“住一夜、吃三餐”就可以实现振兴乡村。

  鼓励国企智力、资本、资产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属地化企业优势,撬动社会化全方位资源优势,形成“政府+企业+农民”三方积极性三元结构,在新时代新格局、内循环双循环中,摸索“上海经验”。让上海不仅保持国内科技金融优势,还有农业现代化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差距,为长期达到和赶上发达水平打下战略基础。

  完善政策扶持人才 规划发展智慧农业

  记者:上海农业最大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有经验的老农所剩不多,青年农业人口更少,因此,发展较少依赖劳动力的智慧农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智慧农业经历了农业信息化、数字农业、农业物联网等重要的发展阶段,资本的涌入更是使其深入人心,但其发展还处于“农业自动化”阶段,离真正的“智慧”农业尚有较大的差距。发展智慧农业,上海有哪些主要优势和短板?

  龚继明:智慧农业以其集约化、高效化以及工厂般的连续稳定供给等,具有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极大优势,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智慧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涌现和迭代而不断发展,包括农业环境实时感知、数据采集分析及自动化控制这些核心环节。上海拥有全国最多的智慧型人才,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机等领域都有雄厚基础,而广大农村也是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智慧农业完全可以凭借这些优势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大布局的重要名片和特色。

  上海智慧农业方兴未艾,但存在发展瓶颈:农业在上海占比较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较小,主要使命在于保障耕地红线,农产品大部分靠外地输入,本地大力发展农业的条件和经济动机都不足;智慧农业发展缺乏政策引导,对于关系到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科技”虽有立项,但支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比较欠缺;智慧农业发展缺乏人才基础,目前相关从业者主要来自互联网和IT行业,这类“精英新农人”的特点是离高技术近,离农业远,其所解决的主要还是互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IT相关技术,对于农业需求知之甚少,而懂农业的专才,又很少了解相关高技术。

  上海拥有发展智慧农业的软硬件,也有巨大的内在需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上海的智慧农业发展:

  将智慧农业纳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加大对智慧农业中“智慧”部分的研发。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增加财政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啃硬骨头,掌握核心科技;增加政策的连续性和支持力度,发动科学家就智慧农业核心的“智慧决策”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攻关。

  鼓励扶持青年人才投入智慧农业。在高校设立“智慧农业”相关专业,培育兼具高技术和农学专长的复合型人才;设立智慧农业专门研究机构,稳定一大批专门人才;针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开展学术咨询并立项,吸引大批青年人才投入该领域的基础研究。

  提升示范村示范功能 以点带面振兴乡村

  记者:近年来,上海市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通过先行先试,在产业政策突破、结构优化、模式构建、能级提升等方面取得实践成果,已建设多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不少示范村已成为具有区位、交通条件与自身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的代表。如何更好提升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功能?

  黄勇平:上海的乡村以城乡融合类为主,注重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其开发建设主体以政府和国企为主,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盘活农民闲置农宅,引入休闲、康养等产业。如何提升这些示范村的示范功能,更好地以点带面促进乡村建设发展,是探索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但是,示范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产业更新需要的产业带头人、技术引路人、创业者等高技能劳动人口与本地可提供劳动力不匹配;乡村企业大多在创业阶段,抗风险能力较低,长期深耕乡村持久性不确定;土地硬化面积增大的建设对乡村生态涵养功能具有破坏作用,村庄内生态承载力有限,需加以统筹平衡。为此建议:

  加强交流,打造青年农民知识信息平台。青年农民是夯实粮食战略的保障,是现代化农业转型的技术支撑者。优质的农业技能培训和交流有助于帮助青年回村创业,推进优质农业项目,提高供应端生产质量,开拓市场。

  加强针对乡村小微企业的政策培育和财政扶持。近期,上海郊区不少民宿订单火爆,建议抓住有利机遇,针对性地解决民宿业发展问题。一是鼓励镇村统筹规划建设民宿,集中连片、统一管理,形成规范、品牌效应。二是围绕重点区域完善功能,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共享游客服务中心、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鼓励特色培育发展,利用各自示范村不同的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点,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特征。

  有序开发开放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共荣圈。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决定乡村观光旅游接待能力的衡量标准。建议示范村应做好休闲旅游的规划设计,一方面充分利用良好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科学评估旅游承载量,保持乡村旅游的生态资本充足的发展后劲,同时引导和分流部分游客到有接待能力的其他乡村,实现乡村圈的共同繁荣。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截至2022年年底,本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391户(含分支机构),其中,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民合作社2538家,成员4.84万人,带动农户13.31万户,实现年度经营收入74.38亿元,盈余3.61亿元。如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陈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衔接大市场和小农户的桥梁纽带。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合作社”兼有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双重功能,但合作社人员结构、股权分配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部分合作社钱、权过于集中,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财务核算风险。家庭农场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土地性质变更对合作社经营造成影响。部分土地的转性并未经过规范协商程序,导致存在违法用地风险,影响合作社经营者做深做细做实农业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有农业合作社引才留才难。农业合作社大多地处郊区,产业发展相对传统,工作环境、待遇等和城市有较大差距,青年人才对其发展前景和个人预期存在差距。合作社对鼓励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导致人才成就感、获得感偏低,不愿留在农村。

  为此建议:

  完善监督管理。完善农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第三方机构监督力度,建立农业合作社运营、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方面评估制度。加强过程性监管,把规模化奖补和过程性奖补结合起来,对申领的项目补贴进行事中、事后的评估和问效,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督促整改。健全准入机制,对合作社软硬件条件进行核实,完善退出机制,加大对“空壳社”的整改力度。

  完善意见征询机制。完善和优化意见征询机制,除依法需要保密的事项外,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将信息向社会公开,尤其在对现有土地进行重大调整、规划和使用前,应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沟通和协商,避免损害村民集体组织利益。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设乡村振兴人才之家,提供一站式服务,注重从科研资助、住房补贴、子女就学、医疗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宣传引导,选树乡村振兴中的好成果、好经验、好案例,宣传农业发展中的优秀案例和个人,营造新时代“新农人”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全面排摸、梳理农业人才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精准施策引“优才”。

  打造市郊文旅品牌 赋能乡村文旅振兴

  记者:沪郊旅游是以沪郊自然环境为特色、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作为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沪郊旅游在推进本市生态文明建设、以旅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各项支持政策,加大以休闲农业、特色镇村、乡村民宿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进而推动乡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汤东英:《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抓紧打造郊区特色文旅品牌,对壮大上海文旅产业实力,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都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市郊文旅建设碎片化同质化现象突出。近年来各郊区乡村旅游建设以民宿为有效载体,但随着民宿“遍地开花”,很多民宿设施建设及竞争同质化,难以有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诉求,部分地区出现基础不配套、民宿周边景点零散等问题,缺乏统一指导和规划及乡土材料的设计、使用,降低了乡村的田园特色,制约并影响文旅品牌建设发展。

  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建设不平衡。上海各郊区文化是有独特魅力的,如生态文化、海岛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独具特色、异彩纷呈,既是文旅品牌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互有别。但目前来看,各郊区开发建设发展不平衡。

  品牌拉动产业发展不明显。各郊区现有品牌对产业的拉动还不充分,衍生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采摘、生态田园风光展示、民俗体验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仅局限于观光打卡层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尚未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综合型项目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不足,致使旅游经营体系的接待能力一般。此外,5G、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够,数字化文旅尚未融入文旅品牌打造的理念与实践,缺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平台设计与规划。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精准定位,合理布局,突出差异化特色。市级层面按照“全市一盘棋”抓好统筹和规划,充分考虑各郊区自己独特的、唯一性的资源要素,在鼓励创意创新的基础上,加强行业指导和政策引导,推动这些品牌升级提档,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主次有别、错落有致的郊区文旅品牌体系。

  打响市郊乡村旅游综合品牌。要突出上海本土文化特色,考虑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加强素材收集和挖掘,提炼、打磨出最有价值的乡村文化符号。如形成本地农产品美食品牌,推动传统菜走进现代、现代菜回归经典;推进民宿集群化发展,提升民宿专业化服务,引导民宿差异化竞争,从而实现民宿品牌化经营;推陈出新非遗文化衍生品打造成特色伴手礼,积极推广非遗技艺和非遗手工制品。

  强化协同配合,进一步形成文旅品牌建设的支撑保障。建议统一设计市郊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名称、宣传语、吉祥物、标志等视觉符号,增强品牌视觉冲击力,来丰富公众对上海郊区文旅品牌的印象记忆。不断培育本地居民品牌认同感,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品牌建设、共享品牌建设成果。打造郊区文旅品牌,创设市郊文旅品牌项目“活跃指数”,动态更新信息,引导文旅品牌良性向好发展。加快数字技术在市郊文旅目的地中的广泛应用,打造沉浸式、体验型和场景化的文旅消费模式。要加强对本地居民经营管理的培训,并给予当地居民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入本地文旅事业的发展中来。

  兼顾生态经济效益 统筹绿廊经济林木

  记者:根据上海2035总体规划,外环绿带、近郊绿环、市级生态间隔、市级生态走廊四类空间总范围面积将达1634平方千米,规划森林覆盖率达50%,根据目前状态,尚有继续种植目标任务。按照《上海市造林项目管理办法》《上海市生态廊道建设导则》等规章文件要求,上海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持续发展”为原则,确定乔木为主的骨干树种、色叶观果树种,适当配置灌木和草本,形成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群落。如何在保证纳入森林资源管理、兼顾林地景观的基础上,加强品种选择,做到适地适树,特别是加大生态廊道、绿带中经济林、果林种植品种选育推广工作力度,统筹生态价值和农民增收,形成相应产业聚焦效果?

  王训国:在实施上海2035总规中规划的生态绿廊内大力鼓励种植经济林和果林,既能提高上海城市森林绿化覆盖率,又能考虑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做到一举两得。

  从已经种植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是:统筹性不够。生态绿廊种植森林工作由绿容(林草)部门牵头,而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归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顶层设计统筹意识不强,职能部门沟通不够,没有考虑到充分利用好生态绿廊种植经济林、果林,既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又能为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来源,实现功能复合利用。种植的树种较单一,主要种植树种为香樟、水杉、榉树、柳树、广玉兰、枫杨等,这些树种有生态价值但经济价值不高,没有考虑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统一,没有考虑农民增收与提高森林覆盖率相结合。

  建议探索经济果林在廊道中的多功能定位方向,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林地价值,研究适合在廊道中种植的经济林品种,实现林地功能的复合利用,统筹生态价值和农民增收。具体建议如下:

  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形成工作机制。市绿化市容局(林草局)与市农业农村委、相关区绿化市容局(林草局)与区农业农村委共同组建成立工作机制,专题研究近郊绿环、市级生态间隔、市级生态走廊三种生态空间林木种植,既能有高质量的森林覆盖率,又能兼顾农村集体经济做强和农民增收。

  研究种植适合上海的经济林和果林。种植果林如桃树、梨树、柑橘、枇杷、葡萄等,种植有高经济价值的树种如银杏、乌桕等。

  处理好森林管护和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利益关系。对流转出来的林地既要按照森林管护要求严格管护森林,又得帮助农民解决经济林果林再承包和采摘、管护、成本、收入的协调等。

  形成多方共治格局 促进民宿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发展民宿经济已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优化民宿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和提升区域民宿文化内涵、创新特色产品业等方面施力,盘活农村闲置存量资源,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助推形成可持续的民宿产业集群,引导、鼓励郊区民宿业品质化、集群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

  杨志英:根据上海民宿行业协会统计,上海现有获得证照的乡村民宿400余家,而实际运营的有4000家左右。目前,乡村民宿客流逐渐回暖,同时面临着周边城市短途游重启带来的竞争。

  上海乡村民宿要实现市场消费升级,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乡村民宿格局“小而散”,未形成规模。目前上海持证的400多家民宿以远郊为主,其中崇明占了四分之三。这些民宿多是6—7间客房,规模小、布局散,总体盈利能力不高,呈现明显的周末经济特征。同时,市郊还有大量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及房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房屋空置率预计超过30%。

  业内“非标”管理与行业规范之间存在矛盾。乡村民宿大部分以农村闲置宅基地改造为主,受制于农村房屋翻建政策,只能对房屋的墙体和结构作简单改动。经营乡村民宿除营业执照外,还会涉及餐饮、公共场所卫生、特种行业经营、消防安全等多类许可证或合格证,根据现有旅馆业标准,农民自建房即使改造也难以达标,无法获得经营许可证。本市大多数乡村民宿处于有证无照经营,有的只能以“农家乐”证照经营,有的则通过注册农业类公司开展经营。据民宿经营主体反映,持证经营成本很高,比如客房需要第三方甲醛(空气)检测报告,每年检测费达3000元。还要应付各部门频繁、多头检查。

  公共服务和旅游设施等配套资源跟不上。乡村民宿实现规模化经营后,需要配套一定的旅游设施保障用地,如停车场、娱乐活动设施、公厕、接待中心等。目前,上海郊区旅游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层次相对较低,加之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经营者不敢在农业用地上投入建设相关服务设施,担心属于违建面临被拆除风险。此外,上海乡村民宿的本土特色挖掘不够,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不够,同质化经营较多。

  为此建议:

  加强规划指引,重点支持三类乡村民宿发展。根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古宅资源和村庄环境等条件,编制乡村民宿发展规划,划定重点发展区域,加强市区镇联动,分级、分类、分阶段、分主题进行开发。探索整村连片开发方式,引导建设一批民宿集聚发展示范点和示范村,重点打造三类乡村民宿:依托江南田园风光的乡野体验民宿、依托古镇老宅的文化体验民宿、依托景区或大型旅游项目的特色度假民宿。

  规范和服务并重,形成多方共治格局。乡村民宿属于住宿业,但有别于旅馆业,需对乡村民宿的经营概念进行准确界定,根据农村住宿生活特点,制定乡村民宿建筑、消防、食品、卫生、环保等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流程,优化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星级民宿评审作为提升服务水平的有力抓手,并对星级民宿在税收减免、贷款支持、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乡村民宿经营者需依法办理相关证照,对于采用混合方式经营暂时无法取得证照的民宿,明确经营中负面清单行为,探索以承诺制方式进行经营监管。

  积极探索丰富多元的经营模式。通过小额信贷、贴息贷款等方式,鼓励本地农户、返乡大学生、乡村创客开发主题个性民宿;采取股权合作的方式盘活乡村资源,支持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品牌化、高端化、连锁制乡村民宿经营,成立乡村民宿合作社,壮大乡村民宿产业。延伸“民宿+”全产业链条,引导特色旅居与乡村民宿有机融合,开发“康养游”“生态游”“文化游”“研学游”等新产品,增强乡村民宿消费黏性。

  加大对本地乡村民宿宣介推广力度。依托各大知名网络平台,宣传推广上海乡村民宿品牌,借助平台影响力推动乡村民宿与游客在线互动,降低民宿管理成本。编制“乡村民宿旅游”电子地图,同步提供在线导游、旅游线路介绍、特色农产品推介等信息,用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游客体验。将乡村民宿消费纳入“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范围,也可由乡村民宿行业协会牵头发放旅游消费券,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和特色农产品销售。

  原创:政协头条

  作者:政协头条记者 顾晓红

  编辑:张晓莉 杨骁希

  你关心的,我们极力呈现。

赋能现代农业、完善产业融合、建设美丽乡村,政协委员聚焦乡村振兴提出针对性建议-第1张图片-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

赋能现代农业、完善产业融合、建设美丽乡村,政协委员聚焦乡村振兴提出针对性建议-第2张图片-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