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创新点范文第1篇
1协同创新概念分析
协同创新是一种分享机制,多数在企业内部形成,这个机制主要包含的知识内容主要是思想、专业技能以及一些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特点是单个独立的创新主体具有同样的目标、前进动力,这些主体进行沟通交流等等,依靠信息技术平台的资源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其共同目标。下面我们来深刻具体地探讨下这个词汇的含义,协同创新有效地汇聚资源与要素,各个创新主体间需要突破间隔壁垒,将各自主体的人才、资本与信息技术等要素释放并结合在一起,激发各自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的关键与核心是大学企业研究机构这要素,一些政府金融机构与一些非营利性组织作为辅助要素形成多元主体互动的创新管理模式,各个主体间的深入合作与整合资源,将会产生巨大的优势特点:第一个就是整体性,他将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系统的目标功能等统一并表现出来;第二个特点就是动态性,这个协同创新的系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各个主体如企业、大学、政府以及研究机构等等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开展的创新组织模式,将各自的资源优势结合互补在一起,推动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协作共同开展科技及资产管理活动将此作为新范式。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2.1购置资产环节缺少控制机制高校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缺少有效地控制,高校资产管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资产档案不完善不健全,高校对资产的真实家底并不清楚,因此很容易出现账单与真实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另外高校花费钱财购置一些高校固定资产,预算部门强调的是控制与分配经费,解决存量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对既有的资产存量缺少了解与掌握。因此高校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有关主要部门掌握信息与实际信息之间存在误差,对实际既有的固定资产存量了解比较片面,真实情况不了解,很容易出现重复购置,或者是购置一些实际用途不大的资产。
2.2固定资产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高校管理固定资产方式应该采取归口管理方式,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高校仪器设备归设备管理部门管理,高校的桌椅家具等由后勤部门管理,高校的各种期刊杂志等等由图书馆管理等等,不同部门各自担负起各自的职能,但是不同职能部门又是由不同校领导分别管理的,这样就造成了多头管理固定资产的局面,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形成混乱的多头管理局面,最后甚至形成无人管甚至是无法管的局面,严重阻碍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2.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高校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一般情况下效率都比较低,资产使用不充分,因此资产闲置起来,资产的购置、使用与处理三方面都会出现这些问题,另外高校所购置的产品或者是服务与实际价值并不是非常相符,给国有固定资产造成了损失;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损坏或者是丢失情况;资产处理环节中,因为采用多种渠道处理,从而流失了资产,或者是资产处理方式不当,例如低价出售,或者是没有到报废期的对其进行提前报废等等。
2.4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了社会应用的各个领域与方面,信息化管理已经进入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新手段管理方式下,更加重视的是计算机系统的统计功能与数据管理,但是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正常业务流程,没有对其进行很好控制。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主体单位之间是独立的,缺少公用系统,信息也无法做到共享,因此沟通交流也就缺少了,很容易就出现相互排斥状况。多数高校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分不清主次,这样管理人员的精力就很容易被分散,重要资产变化与内容也就不能及时详细地了解,资产管理的效率也就随之降低。
2.5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高校一般对科研工作都比较重视,对资产管理比较轻视,并且长期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高校领导重点关注的是高校教育,忽视了高校资产管理这方面的工作。高校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多数也不是专业出身,在管理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忽视或者是轻视资产心理,没有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执行,对违规违章行为没有及时禁止与处罚,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高校原来制定的规章制度失去了规范约束作用。
3协同创新概念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应用
3.1构建专业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高校固定资产多头管理的局面与问题应该及时地解决,应该实施统一的国有资产统一管理机制,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及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高校应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高校内部组织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校长担任主任,跟随管理委员会相应的还要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处,另外还要设置非常具体的管理处与管理部门,例如设备处、后勤处以及基建处等等。这些专业管理部门需要派专人进行专职固定地管理,不仅要管理固定资产实物,还要管理其价值,高校的财务处长归口负责处理财务监督,以上的这些管理部门与领导需要集中起来,积极进行合作交流,并选派一个分校长进行统一领导与管理。协同创新有效地汇聚资源与要素,各个创新主体间需要突破间隔壁垒,将各自主体的人才、资本与信息技术等要素释放并结合在一起,激发各自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合作,基于协同创新的这个含义,应该聚集高校有关部门人才与资源,构建一个专业化创新性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3.2重视投资决策,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高校固定资产决策制度建设工作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固定资产管理处与相应的各个归口管理部门一同形成固定资产决策小组,按照高校规则、资金花费需求与资产的存储情况等因素分析重大固定资产,对投资资产详细地分析,这些事实依据就是高校固定资产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领导应该同学校其他负责人进行沟通商量,将资金应该投入到那些安全效益高的领域,避免资金花费在重复购置与成本过高的资产上,将资产预算与资产处置工作协调配合好,进行合理地匹配,统一资产配置管理与财务预算,形成一种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框架体系,构建完善的增量资产,建立有效配置与增量预算机制。高校开展正式的预算编制工作时,对其资产情况要有一个全面了解,在一定基础上进行过资产预算的编制。投资决策工作的开展必须使多方参与进去,整合资源并进行深度合作,做出多方共赢的投资决策,实现共同的目标。
3.3固定资产实行区别有偿使用制度高校固定资产需要分们别类进行区别化管理,有偿使用制度也要区别实行,非经营性资产应该采取行政管理方式,高校的行政办公楼与教学楼等都是一些固定的资产,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因此对这些资产需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对于那些准经营性固定资产,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应该使用基金管理方式,这些工作使用的是公共产品属性的东西,高校的技术产品研发需要这些资产,高校花费投资之后也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高校对此最好也是采用基金管理方式;采用市场化管理方式管理经营性资产,采用这种方式管理时,应该与一些企业进行商讨,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高校现在采用的多是多种形式下的校办产业,具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特点与性质,管理应该采取市场经济导向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的升值与保值。
3.4做好账目管理的协同机制高校会计编制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一些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应该将账目与实物管理结合起来,以往高校的各部门各自单独地管理其资产,单独地管理效率与质量都是非常低下的,现在应该本着协同创新精神,高校各个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既独立有合作,各部门之间开展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高校应将资产实物与价值形态协调统一起来,并定期核对资产价值与资产实物形态,编制出固定资产的余额调节表格,将账项与账物不符合的地方找出来,编制新报表。除此之外,固定资产损耗也应该算入折旧费用中,合理地核算成本,评价资产的使用效率。
4结语
固定资产管理创新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 固定资产 管理方式 创新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账务管理方面的混乱
医院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其所具有的固定资产种类较多,这不仅体现在数量方面的庞大,而且也体现在使用过程中的分散性。在这种情境下,固定资产管理也必然需要牵扯到医院内部的多个部门,从而使得在进行使用情况调查时容易产生疏漏。这些固定资产账务管理工作方面所体现出的模糊性也难以为医院领导班子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导致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漠视,出现较为严重的重复购买与闲置的状况。另外,经济效益当前并未获得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较为广泛的关注,使得在资金应用与固定资产采购环节上的不够科学,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账务管理的混乱状况。
(二)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不是很高,这种较低的效率主要是由于医院自身的原因导致。在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较多,每个部门通常较为关注本部门的实际使用情况,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要求添置新的仪器装置等,并不考虑当前医院所拥有的仪器资源,从而极有可能带来重复购买的现象出现,在仪器出现多余的情况下,通常每一台仪器设备都很难被充分使用,也就导致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状况出现。除此之外,医院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并未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往往过于关于财务方面的总体支出情况,而对于支出的细节内容,如支出的标准规范、费用的科学归类等却并不加以关注,这显然更容易导致对于固定资产支出方面的混乱,进一步带来低效率使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三)资产账账不符及账实不符
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对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时,只通过“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一级科目进行核算,单位报账员在向核算中心报账增减固定资产的同时,需要自行登记单位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及备查登记簿,但部分单位报账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要么根本没有设置以上账簿,要么没有及时登记,因此盘点核对固定资产总账及明细账时,必然造成账账不符。
二、创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对策
(一)基于新会计准则创新固定资产的管理思维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而言,新的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方面。固定资产折旧是指按照固定资产所能够应用的时间长度,采用制度所要求的具体方式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额的计提,并进一步将这个折旧数量进行科学的分摊处理。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运营体系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变化,而这又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的周转率方面。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指标体系,固定资产周转率是运营收入与平均固定资产的净值的比例,这个比例越大则说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带来的营运绩效也就越好。当运营的整体收益不发生变化时,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数量会发生减少,而这显然可以带来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提高。除此之外,在新会计准则下,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体系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也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核算树木减少带来的,执行新会计准则将使得净利润水平增加。因此,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下,医院必须对核算准则的变化进行了解,从而更好的解读相关的指标体系信息,改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思路。
(二)构建保障制度,推动文化构建
搭建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执行部门。这一工作首先应构建工作推动及督导小组,负责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范的审议、备查及督导落实工作制度的执行;其次构建工作分组,负责固定资产管理规划、推动及督导小组各项行政业务;最后构建固定资产管理专案小组,负责推动及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上述工作的顺利实现,就必须编制详细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要点与制度安排。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往往涉及到较大的范围,不仅要求医院内部各部门的参与,而且还需要员工等的大力配合。
制度的构建带来的是固定资产管理文化氛围的形成。除上述制度构建工作外,医院应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文化,通过紧密结合自身外部环境的发展状况,不断创新规制层面的固定资产管理文化制度体系,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更好的可遵循的制度,从宏观层面保障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创新性建设。强化医院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加强医院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是规范管理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这样可有效督促医院管理者在保证自身规范行为的基础上,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行为的监督规范,从源头上保证体系建设的完备性。
(三)科学解读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财务指标
构建并科学的解读一个有效的固定资产诊断指标体系对于固定资产的防范十分必要。医院固定资产的发生不仅会导致医院服务及运营权益的损失,更可能引起总体一连串财务问题。当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发生财务问题时,医院的营运大多会产生部分特别的征兆。由于财务报表是医院整体的表现,因此财务指标可以透视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与相关财务结构的变化。
固定资产管理盘点的相关内容是下一年度进行经费预算与拨付的重要参考,这就使得有必要将这一项工作加以细化,保障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具有一定条件的医院而言,在登记入账环节中,还可以将图片格式的账单引入到该项工作当中,有效做到降低固定资产的质量界定,避免以次充好,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
三、结语
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医院可以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保障,是医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新会计制度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但促进了医院固定资产的规范化还保证了其的安全和完整,使固定资产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增强了竞争力进而可以为国家和人民争取更高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管理创新点范文第3篇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的缺位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对国家投资办学的依赖性强,习惯了“伸手要”,形成了高校对固定资产重投入、轻管理的惯性思维,只注重预算安排,不重视实物管理,基本上不关注固定资产使用的长期性和综合效益。高校的上层管理者大部分是学者出身,只片面强调非经营性资产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忽视了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购建(除房屋外)基本是以二级单位为主,特别是直接用于教学、科研、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形成了“谁购置、谁拥有、谁使用”的局面。从而,高校的固定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管理权分散在各二级单位,使用权归固定资产的占用单位或个人所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导致管理主体缺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甚至有些仪器设备成为小集体或个人创收的工具。“一校多区”型的办学模式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多元化,加剧了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的缺位程度。由于多区管理,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固定资产在使用管理上职责不明确,从而发生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未能有效整合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虽然在行政上实现了合一,但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和统一管理,形成了行政活动和固定资产管理的“两张皮”。同时,多校区高校一般未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许多分校区都还沿用原校区的管理制度,形成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体制。由于分块管理、各自为“政”,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致使多校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在交叉口处形成真空。由于学校对各分校区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督和控制,结果造成资源配置不当、重复投资、浪费严重的现象。例如,在扩展校区时,未及时对分校区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合并,账务上也没有做及时的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账物不符”和“账账不符”,使分校区相当数量的资产游离于账外。
(三)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基本都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但大多只停留在登记造册、价值数量增减的水平上。特别是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各分校区大多都还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依旧停留在账面登记和增减入出的流水账的监管资产上,固定资产的数据具有陈旧和静止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由于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个别分校区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高校合并后监管乏力、管理滞后的空间和时间差,盲目投资,争相申请购买高档仪器设备,造成相同设备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造成极大浪费。由于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个分校区对闲置资产的使用方向监管不到位,部分教学、科研设备形同职能部门的私有财产,甚至局限于个人专用,造成高投资、低效益,还有可能滋生腐败现象。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滞后
高校扩张合并后,固定资产的数量急剧增加,固定资产经费来源、占用形式以及固定资产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并未随之改变、更新和统一管理,各分校区仍沿用合并前的管理模式,致使管理方式滞后。目前,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由国家投资拨款和有计划有指标的收费制,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执行的是报批预算制,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计任何成本也无需使用单位和个人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只要打个报告就行,审批也很容易。因而人们头脑中很难形成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这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长期不被重视,人们头脑中至今还被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思想困扰的根本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并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学校购建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记入事业支出,全部从当年事业收入中抵扣。因此学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每年的成本核算中也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项目,造成成本费用核算严重失真。一方面,这种会计核算方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虚增了报表上的资产总量,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背离实际价值。由于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修购基金”是按学校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的,计提时直接列支出,同时增加专用基金,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购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又包括固定资产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会计方法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作为教育成本核算项目,使得高校在管理政策理念中成本效益原则未被摆在应有的地位予以重视。如果高校分为几个校区,各个校区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均存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成本效益不匹配的缺陷就会被放大。
(三)创收政策不到位并缺乏有效监管
高校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并存性及相互的密切关系,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界限不清,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往往夹带有行政权力的因素,常常是尚未进行充分的论证和产权界定,就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划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致使产权模糊、管理职责不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的创收意识不断增强,各校区各部门争相利用学校资源来发挥产业作用,咨询服务、电脑应用、房屋对外租赁等都在不断地被用来提高本部门的经济利益。更由于高校创收政策底线模糊,使得二级单位的院系及个人将学校的仪器设备拿出去用于本单位或个人创收,而学校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和应有的租金及折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模式思考
(一)体制创新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变革和创新,制度是保障和关键。没有适应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务设备管理创新就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首先要建立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其首要任务是明确校区定位,理顺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固定资产关系,建立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此,学校应大胆改革,创新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参见图1),即:学校(财务设备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为第一级,各校区和系部(设备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应由学校固定资产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使用,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由分块管理改为统一管理,从而保障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对于经营性固定资产,由于其具有使用的有偿性和运动的循环周转性,应归口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经营管理,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由财务设备管理部门监管并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其管理目标是实现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多校区制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应建立一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管理结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对口管理,并按照本金基金分流理论将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开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头管理和责任主体缺位问题,从而实现校内资源有效整合。
(二)创新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保障高校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必要保证。多校区高校在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需要。根据高校特殊的人事环境和事业规范,其内控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要考虑取得与验收控制的要求。要求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必须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在账户的设置上必须保持一致。财务部门设置总账和二级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除了设置与财务对应的总账和明细账外,还应按使用部门设置分类分户明细账。实际操作时,要及时填写固定资产验收单,一式四份,两份留存财务处,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使用单位,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条码的依据,为对账工作打好基础。
要考虑日常保管控制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应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对账工作,这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许多多校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就出在这里。考虑到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可采用循环对账的方法,每月核对几个部门,但必须保证每个部门每年至少有一次对账的机率,以确保账账相符。第二是要保持对账的成果。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未达账项,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对账成果。在具体处理时可采用编制固定资产余额调节表的方式进行(如表1所示)。
要考虑报废、毁损与处置控制的要求。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是各类高校固定资产完成其使命的最后终结,也是高校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有必要组建固定资产处置小组,负责对全校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把关。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国有资产的处置需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再予以处置。
(三)管理手段创新
财务设备处既是多校区物流把关和循环过程的关键点,又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支撑点。为了加强对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大幅度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来实现固定资产的等级网络化的管理。
根据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本文建立了网络办公一体化校园网系统。该系统实行二级管理模式,财务设备处为第一级,该处负责人具有超级用户权限,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所有二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购置与使用信息;各校区和系部(各个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负责人具有局部权限,仅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本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信息。各级之间可采用即时消息通讯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数据报表的存储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模式,数据具有通用性和安全保密性。
固定资产管理创新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在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必要性
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具有分布广泛、管理链条长、设备生命周期长、资产数量大、分布广、变动相对频繁、实物变动与价值变动不一致等特点,这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创新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程序,形成新增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卡片日常管理、资产变动管理、资产报废管理、废旧资产价款回收管理等一整套管理流程,实现各个环节的闭环管理。
二、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
近年来,为了加强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提高电网资产质量,电网企业多次组织了资产清理工作,但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仍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一是一些工程的决算时间跟不上,使得财务部门在对资产进行统计是,无法得到第一手的资料,造成脱节;二是一些工程属于捐赠性质,而一些用费支出虽然属于资产,但是财务部门在处理这部分资产时,没有算入成本中;三是管理手段的要求不同,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数值与设备管理记录的台账数值不一致;四是一些基础数据缺乏,在对实物进行归类时,无法准备判断;五是管理不善,对数量多、分布广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脱节,问题发展不及时。
2.职能化条块管理
在传统的电网企业中,条块分割、管理分割成为常态,部门直接互不买账成为常态,也就造成了资产管理、技术管理、运营管理的不协调。比如,管理基建资料的部门,不能够及时将资料提高给资产管理部门,容易造成资产管理不佳;管运用维护的部门只知道如何保证机械的寿命、保证工人的安全,而忽视了发挥设备的最佳价值,在更新换代上与财务部门的想法不一致;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3.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近年来,电网企业越发注重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资产管理方面,信息管理还远远跟不上。但是,企业的不同部门,根据职能分工的不同,通常都会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但是系统之间无法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形成了信息的“孤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信息化水平较低。
4.人员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的组织机构体系
如今电网企业存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高,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实物保管和管理部门对每年的实物资产清视不够,存在只签字不盘点的现象,同时相关的人员缺少专业素质,财务人员不认识设备,生产人员不知道什么是资产,这样的资产盘点过程浪费人力物力,不利于企业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内部控制在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建议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逐步实现电网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目标的转变:
1.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夯实固定资产管理基础
电网企业在国网制定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应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细则和规定,将管理活动制度化,有利于分清职责,明确责任,落实要求,有利于对现有固定资产信息实时性、真实性、准确性的控制。
2.依托科技创新,全面实现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
ERP管理系统的有效运用,是物资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性突破,提高了管理效率。作为电网企业而言,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也要充分发挥ERP的作用。要充分运用ERP系统,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记录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将资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记录在案。同时,加强ERP的运用和推广,变成每个部门的信息功效平台,让部门之间联动起来,不断提升资产管理的实效。
3.深入现场,严格盘点,使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有机结合
要有效改变财务人员和生产人员知识面狭窄的缺点,在互联互通上做文章。因此,要加大对不同部门的培训,对于财务人员,要对固定资产的性能特点、运行状况,车间的使用人员、使用时间等进行全面了解;而生产人员,也要让其明白基础的财务知识,对资产管理的相关账务处理等必须掌握,从而更好地维护固定资产。
4.规范检修流程,控制成本支出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固定资产的维修尤其是大型电器设备的维修是一个成本支出的大项,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方向。因此,在对设备的检修方面必须严格制定程序,一方面,既要严格地执行好设备保养和维护的程序,按周期点检,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要对设备的维护设定严格的审批程序,由使用部门提出问题,设备维修部门检测后,根据需要维修的程度出具相关报告,报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决策后实施。
5.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加强监控和考核
为了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可以使用内部稽核、专项检查等手段,监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披露制度执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同时,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创新与人员的绩效挂钩,积极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四、结语
固定资产是保证供电企业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是产生效益的源泉,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对供电企业而言,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得好,可促进资本集中运作的发展。反之,则会造成企业资产利用效率降低,不利于资本集中运作。
参考文献:
[1]马桂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固定资产管理创新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建议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单位固定资产总量及其占总资产的份额越来越大。由于管理粗放,固定资产家底不清、重复购置、低效运转、账实不符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如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控制总量,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对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资产底数不清
家底不清、资产不实是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单位财务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情况。有的单位基建项目完工多年,交付使用资产已处于报废状态,竣工财务决算却迟迟未办理,资产长期不入账或估价入账,资产管理出现“真空地带”,国有资产存在潜在的流失风险;有的单位实物资产处置后不及时销账,已毁损报废资产长期挂账,账面资产“水分”过大;有的单位不按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核对、定期盘点,出现财务账和资产账、资产账和实物账“两张皮”现象,账账、账实不符,资产的盘亏、毁损以及有效资产的存量底数不清。
(二)使用效率不高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较多,除了基本建设项目、修缮购置项目投资形成固定资产以外,科研项目以及部分财政专项可以购置相关固定资产。目前,我国基建等项目资金实行归口管理,预算统筹协调机制以及固定资产存量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预算安排与资产存量不能有效衔接,资产占有使用考核机制不完善,造成固定资产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科研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从方便单位内部科研单元(课题组、研究室或创新团队)工作考虑,科研平台越多越好,固定资产多多益善。固定资产共用共享率低、内部使用效率不高,资产闲置浪费等问题比较普遍。
(三)管理基础薄弱
一是不少科研单位未单独设立资产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职的资产管理人员,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管理界限不清,管理工作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二是许多兼职资产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资产管理工作,导致日常管理粗放,管理水平不高。三是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形同虚设,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脱节,资产从配置、使用到处置缺乏过程监督,重复购置、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原因分析
(一)管理意识不强
不少科研单位的主要领导由科学家或科研骨干担任,管理和科研“双肩挑”,重科研轻管理、重钱轻物、重购轻用的思想比较普遍,对固定资产的“入口”(资产配置)、日常管理到“出口”(资产处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导致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专兼职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责任意识弱化,管理水平不高。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缺乏科学论证和审批程序,加之资产底数不清等原因,预算安排与资产存量衔接不够,采购验收以及共享共用、绩效考评等使用监督机制不完善,致使固定资产重复购置比较普遍,资产低效运转、闲置浪费等问题突出。
(三)监督检查不到位
日常管理中,科研单位很少定期组织(自行开展或者委托中介机构)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检查评价资产配置标准是否合理,购置程序是否规范,使用保管责任是否落实,资产盘点是否定期进行等等,制度缺陷和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很难及时发现并得以及时纠正。此外,上级主管单位的各类监督活动中,检点通常侧重于财务管理,更多关注的是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是否规范,对于资产管理,特别是固定资产的实际家底、使用效率等方面的专项监管力度不够。
三、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有利于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和保障能力,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基础和前提。科研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通过健全机构,细化分工,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单位法人、分管领导、职能机构负责人以及购置、保管、使用、处置等相关环节责任。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与班子任期考核、管理人员年终考评相结合,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开展分类业务培训,促进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重点加强对固定资产政策法规、管理流程的培训以及固定资产配置、审批、采购、验收、信息化管理等关键环节的专题辅导;对于资产使用人员,侧重于专业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维护保养以及如何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二)完善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1.完善配置标准体系,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衔接。一是从国家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按照通用资产和专用资产分类制定符合科研单位特点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明确各类固定资产的配置数量、价格上限和使用寿命,为预算编制和新增资产配置提供依据。二是从单位层面优化资产配置。下大力气摸清家底,并严格执行配置标准,严把资产“入口关”。结合资产存量情况,本着厉行节约原则,编制新增资产预算,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三是强化内部统筹调控。建立长期闲置或低效运转资产在单位或者系统内部调剂机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高效利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探索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加强实物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完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探索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认真梳理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将内部控制要求嵌入信息系统管理模块,对重复购置、财务账和资产账未定期核对、实物资产未定期盘点等问题或关键事项设置预警提醒,倒逼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范运行,确保资产配置依据充分,存量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卡片信息,补充采集固定资产图像、技术参数、使用状态等基础数据,使固定资产身份信息更完整、更精准,为共享存量资产信息、盘点实物资产奠定基础。增加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用户终端,进一步强化使用人管理责任,由使用责任人定期录入盘点信息、资产使用及其状态信息,动态跟踪固定资产的实物状况、使用状态,全面掌握资产使用环节的各类数据,为资产合理配置、维护保养和报废处置提供依据。3.建立共用共享机制,强化绩效评价,促进资产高效利用。对于科研单位存量资产,通过建立使用奖励机制,推动共用共享,促进资产高效利用。特别是大型科研设备,结合其购置成本高、运行维护费高、使用不均衡以及需要专人管理等特点,探索按地域建立共用共享基地,实行集中管理,强化绩效评价,推动共用共享与运行费配套,构建长效运行机制,避免资产重复购置、盲目购置造成的闲置浪费。
(三)强化监督,降低管理风险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增速快、规模大,从配置到处置管理链条长,风险点多,管理难度大。一是要扎紧制度篱笆,强化内部控制和约束,将日常监督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及时发现并堵塞管理漏洞。二是定期开展专项检查,重点关注资产配置是否合理,审批是否规范,购置、验收、领用、登记等环节是否符合内控的要求,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处置收益是否按规定处理,是否定期盘点,账实是否相符。三是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价监督,重点是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及落实情况,资产管理全过程流程是否规范,账账、账实是否相符,是否达到绩效目标,认真整改存在问题,推动科研单位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京凯.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财务与会计.2013(4):40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